虚拟复原技术让千年观音石刻“修复如初”
2019-12-03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郑州12月2日电 着长裙披飘带、腰身微微倾斜,一尊观世音像窈窕而立,细细观摩,却只见瑶鼻小口不见眉眼。历经岁月洗礼和人为破坏,观音像的上半侧面容早已损毁不见。近期,借助虚拟复原技术,这尊位于龙门石窟万佛洞前室南壁的观世音像,以线上AR展示+线下3D打印的形式,穿越千年,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项新成果是龙门石窟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主任高俊苹在安阳石窟艺术研究学术研讨会上介绍的。
近日,2019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安阳石窟艺术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安阳举行。来自全国多个石窟管理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50多位代表一同交流石窟研究与保护、管理与利用的新成果。
石窟寺石刻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分布广泛、内容丰富。作为佛教东传的重要物质遗存,石窟寺兼具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石窟专委会主任孙英民说,近年来,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开发运用对于加强石窟保护、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意义深远。
高俊苹介绍说,这尊观音石刻的修复方法融合历史文献参考、数字化技术、雕塑技术、颜色检测分析技术为一体,让原本早已面目损毁、衣饰模糊的观世音像“修复如初”。记者看到虚拟复原后的照片,这尊立像脸庞圆润、神态温雅,略微扭动的身躯与轻轻倾斜的头颅,勾勒出优美的身体曲线。
据高俊苹介绍,虚拟修复工作首先以三维扫描测绘数据判断石刻面部的缺失情况;在充分考虑同时期、同类型造像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老照片资料进行泥塑造型复原;再借助色彩检测仪器,判断像身和洞窟的颜色残留;最终以3D打印技术完成实体复原。参观者也可以用手机“扫一扫”,观看虚拟复原后的AR效果。
(记者桂娟、冯碧箫)
新闻推荐
- 广西创新推进全民艺术普及
- 80名农村文化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
- 山东评选冬春文化惠民品牌
- 南艺开办国内首个艺术博物馆学院
- 重庆今年文化援藏拟投入160余万元
- 北大荒版画全国巡展在北京启动
- 上海积极打造“亚洲演艺之都”
- 中外作家齐聚湖南望城采风交流
- 80名农村文化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
- 林语堂故里建“语堂文化特色小镇”
- 2018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启幕
- 广西各地博物馆日活动特色鲜明
- 雄安文旅卡正式发放
- 深圳发行文化主题卡
- 中山三部作品被南粤先贤馆收藏
- 全民悦读朗读大会深圳赛区启动
- 重庆举办第六届大学生戏剧演出季
- 中国文联座谈精品力作创作
- 公共图书馆法让安康书香更浓郁
- 福州“百场高雅艺术进校园”
- 2018全国民族广场舞大赛启动
- 民间演艺何以在“草坪”繁荣?